一顆葡萄的流傳小史-昆都侖區(qū)人民政府
透物見史,以小觀大。一顆葡萄的流傳史,也能讀出一個時代的芳華與自信、不同文明的共享與匯融。本文約3000 字閱讀需要8 min穿越千年的歷史長河,當(dāng)?shù)刂泻V行牡牧_馬人正陶醉于他們稱之為“賽里斯”(拉丁文Seres,即中國)的絲綢時,歐亞大陸另一端的中國人也沉湎于“葡萄美...
http://wx.qlogo.cn/mmopen/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/64
透物見史,以小觀大。一顆葡萄的流傳史,也能讀出一個時代的芳華與自信、不同文明的共享與匯融。
本文約 3000?字
閱讀需要 8?min
“葡萄何來自西極,枝蔓連云引千尺”:
張騫的使團與葡萄東傳
葡萄,中國古書也稱“蒲陶”“蒲桃”“蒲萄”等,是標(biāo)準(zhǔn)的殊方之物。漢張騫通西域時,見到大宛(約在今費爾干納盆地)“以蒲陶為酒……俗嗜酒,馬嗜苜?!保谑菨h朝使者取葡萄和苜蓿種子帶回中原,從此中原扎下葡萄的藤蔓。司馬遷記載,漢武帝為了招待使者和喂養(yǎng)馬匹,特別在離宮旁盡種葡萄和苜蓿,一望無際。唐詩“天馬常銜苜蓿花,胡人歲獻葡萄酒”描述的就是這一佳話。到三國時期,魏文帝更是稱贊葡萄“甘而不飴,酸而不脆”,葡萄進入尋常人家的生活,極大豐富了中原人的飲食文化。
“葡萄酒,金叵羅,吳姬十五細(xì)馬馱”:
葡萄酒文化的東方印象
伴隨著葡萄的傳入,葡萄酒及其釀酒技術(shù)也逐漸在中原地區(qū)流行開來。起初,葡萄酒作為一種珍稀的舶來品,只在權(quán)貴階層中享用。宋代筆記小說《南部新書》丙卷記載,“太宗破高昌,收馬乳葡萄種于苑,并得酒法。仍自損益之,造酒成綠色,芳香酷烈,味兼醍醐,長安始識其味也”。唐太宗攻下位于絲綢之路要道的高昌國之后,不僅將高昌的8種葡萄釀酒法帶回中原推廣,并親自參與釀酒,令賜群臣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在太宗的影響下,葡萄酒開始風(fēng)靡長安城,成為文人雅士在宴會上縱情賦詩時的鐘愛之物。
“蒲萄四時芳醇,琉璃千鐘舊賓”:
絲綢之路上的琉璃貿(mào)易與文明互鑒
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中的夜光杯,由采自祁連山的墨玉經(jīng)20道工序打磨制成,其杯壁薄如蟬翼,通體晶瑩透亮,夜間自然發(fā)光,自古就是名貴酒器。漢唐時期,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,一種與之相似但材質(zhì)更為輕盈、色彩更為斑斕的器皿——琉璃(即玻璃)杯,不斷從西方傳入中國,琉璃制品一時如絲綢在羅馬一般成為當(dāng)時中國的“奢侈品”,備受追捧。